穿越死亡谷

美国加州东部的一大片沙漠中,有一个山谷叫做死亡谷 (Death Valley) 。这个死亡谷不但没有死亡的阴沉,反而是一个生意盎然的国家公园。

1848 年美国加州发现了黄金,至此以后,大批的美国人就开始携家带眷地从东岸迁移到加州。尤其是在1849 年,垦荒队伍蜂拥而至;这就是美国历史上人们耳熟能详的加州淘金潮。那时候来到加州淘金的人,统称为淘金客 (’49ers) 。

然而去加州淘金在那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1849 年最普通的交通工具,就是马托着的敞篷车 (wagons) ;这种车不但速度慢,而且无法适应极端的气候。淘金客们想要抵达加州,就必须穿越美国西部的那一大片沙漠地带,以及环绕沙漠四周的高山峡谷。

历史上记载那年十月,一队有 107 辆的敞篷车队从犹他州的盐湖城 (Salt Lake City) 出发,沿着传说中的 “ 西班牙小道 ” (the Old Spanish Trail) 而行。后来有人发现了一条近路,可以减少约 500 英里 (miles) 的旅程。因此 107 辆车队在此分道扬镳,一小部分人决定继续沿着西班牙小道,由杭特队长 (Captain Hunt) 带领;而大部分的人则选择了抄近路。这两队人分别的地方即是现今的犹他州 (State of Utah) 的安特普瑞斯市 (Enterprise) ,后来在此地建立了一座建筑,用以纪念杰佛森杭特队长 (Jefferson Hunt) 及这件历史轨迹。

单一的空旷景色,确实容易迷失方向。如果又逢暴风雪,那就更危险。

话说抄近路的那队车队,后来又分成两队前行。然而他们的命运相似,都在路途中遇到大风雪,不约而同地进入了广大的,现今的死亡谷。有一队在圣诞夜那天抵达了死亡谷附近的佛南斯河 (Furnace Creek) ,而另一队则没有那么幸运,他们一路上车图劳顿,牛马无力赶路,马车也残破无法前行;因此他们决定宰杀了带来的牛,并用拆毁敞篷车,用来生火将牛肉制作成牛肉干 (jerky) 。

经过千辛万苦,他们终于穿过了死亡谷,当他们走出沙漠,看到希望时,有人转过身对着沙漠大声喊着说,“再见了,死亡谷” (Goodbye, Death Valley),这就是死亡谷名称的由来。死亡谷虽然可怕,然而这一队人,只有一个人在旅途中死亡,其余的人都在先后穿越了加州东部的莫哈唯沙漠 (Mojave Desert) ,抵达了三藩市 (San Francisco)。

沙漠的形成

死亡谷是一个沙漠谷,它位于美国加州东岸,与莫哈唯沙漠 (Mojave Desert) 以及大盆地沙漠 (Great Basin Desert) 接壤。它的四周被大山环绕着,冬天时候从太平洋形成的风暴或气流向美国大陆运行,当风暴抵达被死亡谷西侧的大山挡住,因此水气与冷空气上升,为死亡谷西侧的山脉带来雨水,并在山尖上铺盖了皑皑白雪;然而当云层越过了山脉抵达谷中时,水气已经消失。死亡谷与太平洋之间隔着重重高山,潮湿的水气每经过一个山谷,水气就减少一些,直到抵达死亡谷。

不过我们抵达时是年底,所以幸运地避开了高温酷暑

不仅被大山环绕,死亡谷低于海平面的地形,成就了它的高温。死亡谷低于海平面 282 英尺 (feet),高耸山脉就如一堵墙,不但阻隔了水气,同时也让热气无法挥散出去,一直凝聚在山谷里。在夏天时候,死亡谷是地表上最热的地区;1913 年,在(Furnace Creek) 游客中心的气温高达 134 华氏度,相当于 57 摄氏度。

这样极端的区域,还会有人常年居住在此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这个沙漠从古至今,就不乏人迹。目前这里有三百多人以此地为家。他们多半是国家管理处的职员,或是附近地区旅馆从业人员。

死亡谷之最

死亡谷有三之“最” ,最热,最干燥,北美洲最低的地方。

我们知道 1913 年沙漠的气温曾高达 134 华氏度,不但如此,那年夏天曾经连续五天都持续着当时地球上的最高温。这项纪录目前还没有地方能超越。现在地球上的气温暖化,因此不难想象死亡谷的夏天温度会更加攀升至极端,同时高温的时间也会拉长。

说死亡谷到底有多热?看看这些数字。

这样的高温不断烘烤地表,死亡谷也是美国全国最干燥的地方。这里的年平均降雨量低于两英寸 (2 inches) ,有几年甚至整年没有下雨。有人说在夏天的时候,即便是坐在遮阳处,一个人一天也可以蒸发掉两加仑 (gallon) 的水分。全球气候的暖化,相信很快地零年雨量将会成为新常态。更令人忧心的是,连高山顶上的积雪,也都要减少。

死亡谷之中,有一个盆地叫坏水盆地 (Badwater Basin) ,这个盆地低于海平面282 英尺 (feet) ,是北美洲最低的地方。这个数据,是在 1861 年由一位加州的测量员首先提出。对十九世纪的美国人来说,一个距离海洋几百英里之遥的沙漠平面,会低于海平面,这个发现不但令人难以想象,更令人捧腹大笑,嗤之以鼻。然而测量出来的数字,真就证明了死亡谷位于北美洲的最低端。

壮观又一望无际的盆地美景显示了大自然的无上的,至高的力量

坏水盆地顾名思义就知道这里的水是坏的。最早发现这个盆地的探查员,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地方有水可以供他的驴子喝水,但是因为水里的盐分太浓而无法饮用。这个探查员因此给这个地方取名为 “坏水” 。

坏水盆地因为地势低,因此汇集了周围高山流下来的雪水和雨水。一路冲刷着所经之处的岩壁,并顺着水流带到了坏水盆地。水蒸发了以后,留下来的就是盐分。

因金矿而富

美国加州西部的广大沙漠地带,不是一天或者一年而形成。然而十九世纪以前的人并不认为沙漠地带具有任何价值。那时候美国人对于美丽的自然景观只限于翠绿的山峦,清澈的湖泊。然而十年河东,十年河西,沙漠终于获得了人们的青睐。因为地底下出现了金矿。当1848 年金子第一次被发现时,人们就携家带眷跨越加州那片一望无际的沙漠。1849 年淘金客人数抵达了顶峰。

这片看似了无生趣的沙漠到底蕴藏了多少财富?正确答案无人能知,但是在死亡谷的鬼城 (Ghost Towns) ,却可以让我们一窥端倪。当金矿被发现之后,很快地就吸引了淘金客在该地聚集。因此一个小型的城镇就因缘而生;然而当金矿关闭的时候,淘金客们便很快地带着家眷细软离开该处,转向其它矿场。一个又一个因金矿而繁华昌荣的沙漠城镇,就成为了荒废的鬼城。

这栋三层楼建筑是一栋综合性的商业大楼。当年花费了 90,000 美元建造。是镇里废墟当中最著名的标志

死亡谷附近有多处鬼城,其中死亡谷旅游团常去之处是流纹岩镇 (Rhyolite) 。这个城镇曾经是死亡谷中最大的城镇。在它最辉煌的时侯,从 1905 到1911 的六年间,人口约有五千人至一万人之谱。城镇中的生活机能完善,2 所教堂;8 个医生;2 个牙医;18家商店和 19 家旅社。难以置信的是,这里还有 2 个委托人,通常是为人办后事的人,以及一家股票交易所。社会结构完整地令人难以想象。

从它最标志性的那栋摩登三层楼建筑,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。这栋大楼地下室是邮政局,一楼是银行,二楼及三楼是其它商业单位。证实了史料上说当时的人们社交活动频繁。各种球队竞赛,游泳比赛,文化活动及音乐活动就如现今的美国人生活一般。

富的欲望不仅仅驱使着住在东岸的美国人,连带联邦政府也加入这批开垦沙漠的浪潮,他们先后在1861,及1891 年派遣两组探险队来此查看。1891 年的工作队阵容尤其坚强,这支由各个科学领域学者组成的队伍收获丰富。他们在沙漠六个月的停留中,收集了很多沙漠品种的植物,以及发现了在沙漠生活的生物。

国家公园的成立

在十九世纪时,美国人认为高山流水,瀑布山谷才有自然美景。直到 1920,甚至 30年代,才有人开始将目光转向豪迈粗犷的沙漠地带。干燥酷热的死亡谷魅力,吸引了充满好奇的旅客前来一探究竟。

旅客服务中心是公园里所有资源的集中处

在成为国家公园之前,矿工及矿产公司已经为死亡谷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。这些矿场的主要目的是死亡谷里的硼砂。为了运输硼砂,以及其它物资及人力,矿产公司结合铁路工程公司修建了铁路以及道路。当死亡谷硼砂开采的利润开始走下坡之时,聪明的企业家们开始将眼光转向旅游。当时在死亡谷居于领导地位的太平洋硼砂公司 (Pacific Coast Borax Company) ,就将他们工业用的铁路修建成运输旅客,给旷工居住的建筑整修成客栈。而且建议联邦将死亡谷划成国家公园,可以更好地保持着这片土地。

事就这样成了。1994 年,死亡谷正式成为了一个国家公园。而这个国家公园是美国在北美洲的四十八州中,最大的国家公园。

后来证明这个转变是极具智慧的,因为死亡谷保存了 100 多年的美国矿场历史。而且它的轮廓分明,在地质学上也极具研究价值。更别提及那些在死亡谷才存在的生态植物等。这些都是无形的宝藏。比如说坏水盆地,在盐分如此高的地理环境下,也有它独一无二的生物存在。此外,世代以此为家的美国印第安人提必沙部落 (Timbisha Shoshone Tribe) ,他们的生存年代也可以在死亡谷地区追朔的史前时期。这无疑让美国的历史拉长不只好几个世纪。

说到矿场历史,死亡谷有好几处值得一睹,其中扎布里斯基平台 (Zabriskie Point) 就是一处观赏日出,日落的地方。扎布里斯基曾是太平洋硼砂公司 (Pacific Coast Borax Company)  的总裁。

平台的地形,除了火山的爆发力,同时雨水的冲刷也造就了一处景点,却有截然不同的景观。这条羊肠小径能通到何处我不清楚,不过仔细看着岩壁的多彩条纹,不能不感叹自然的魅力。

牧豆沙丘 (Mesquite Flat Sand Dunes)

死亡谷之所以能被列为国家公园,在它广大的面积里,能发现各种沙质的沙丘,也是非常罕见的。

在沙漠里可以看见沙,然而沙丘就不一定了。沙丘的形成有一定的条件,当有够强劲的风带着巨量的沙飞扬在沙漠时,遇到高山的阻挡而落下成为了沙丘。在死亡谷有好几处沙丘,每一处都有不同的面貌。

牧豆树是一种灌木,它的树干在沙漠中是常用来建造房舍的材质。在死亡谷里有一处沙丘叫牧豆沙丘 (Mesquite Flat Sand Dunes),这里的沙平坦,沙质细致,对一般游客来说,是比较容易在沙滩上行走的。在这里,游客可以脱下鞋行走一小段路。

牧豆这里集结了三种不同的沙丘,听说仔细地在沙里找寻的话,可以看见不同纹理的沙质。对于大部分的游客来说,只知道这里的沙,堆高起来约有100 英寸 (fee),占地辽阔。可以尽情饱览沙漠之美。由于没有划出徒步道,所有游客可以尽情游走。导游说晚间来此处观星,只见明朗的天空繁星点点。死亡谷的美,是不修饰的,直接敞开在所有人面前。让人惊艳难忘。

第一家旅社

1926年,死亡谷迎来了第一家给游客住宿的旅馆,炉管井旅社 (Stovepipe Wells Lodging)。这家旅馆至今仍然开门营业,我们在此处享用了朴实的午餐。比较五星级的大酒店,这里的旅馆客房基本上没有提供现代化的电器设备,但是打开窗门,却是满眼的沙漠风光。这里还保留着西部淘金时代的沙龙 (saloon) 。

沙龙,是一个法文字,意为一个大的房间。早期的沙龙在当地兼具着很多功能。它们是社区里的聚会场所。男人们来此处喝酒打探消息,传播消息,做交易买卖,当然还有炫富和捞妹。

这些场景我们大概都在美国的西部片中看过。是非常典型的西部人生活。

 

黄金井室外博物馆 (Goldwell Open Air Museum)
最后晚餐
博物馆还有一个资讯中心呢。不过因为即将黄昏了,房子也锁上了门

离死亡谷不远,返回市区的路上有一个室外艺术博物馆,叫做黄金井 (Goldwell Open Air Museum) 。这个地方或许不能叫做艺术馆,但在这一片沙漠中能见到艺术品,确实让人意料不到,因此,旅游团多半会逗留个十几分钟。

这个博物馆展览的作品不多,但是这幅 “最后的晚餐 (The Last Supper) ” 就足够让人屏气凝神。这是艺术家阿尔伯特苏卡尔斯基 (Albert Szukalski) 于1984 年的作品。这里总共有十三座雕像,每一座像都披着一件外袍。白色的石膏在沙漠中显得格外抢眼。阐述着主耶稣身上裹着幽灵般的裹尸布,而他的十二个门徒也同样披着裹尸布侍立在两旁。雕像的木制平台雕刻着作者名字。

阿尔伯特还有另外两件作品 “幽灵骑士 (Ghost Rider) ” 以及 “沙漠之花 (Desert Flower) ” 。其中 “幽灵骑士” 让很多人怀疑那辆自行车是本来就在那里的吗?阿尔伯特这些雕像都是真人比例,在创作时,他是使用真人模特儿,他先将模特全身包裹着,然后在他身上浇上石膏。当石膏凝结后,人物形象就活生生地跳跃了出来。

另外一件木制雕像,是阐述希腊神话一位男神,他拥有一双蜡质的翅膀,然而他不听父亲的劝告,一心想要接近太阳,结果翅膀融化了,人也从天而落,摔在了地上。

最后一件,是一位矿工和一只企鹅。矿工是纪念死亡谷的一名矿工,而企鹅则是表达作者的内心。企鹅于沙漠格格不入,就如作者和沙漠的烈阳是完全无法融合的。

神秘的传说
这家沙漠小店,专门卖与外星人有关的产品。

死亡谷公园面积辽阔,一望无际的沙漠充满着许多的传说。很多美国人相信在拉斯维加斯黑手党如日中天的时代,他们利用沙漠的人烟稀少,因此杀人后便将尸体丢掉沙漠里。人们也说,在沙漠可以看见幽浮,等等。真真假假或多或少有一些。不过在死亡谷附近的确有一些保密级别特别高的美国联邦军事基地。

死亡谷真的充满朝气。或许很多人觉得沙漠景致单调。然而细细欣赏,慢慢品味,死亡谷的每一处土地或岩石,都有着不一样的风貌。随着太阳的移动,颜色的变化又带来新的美丽。

自然如此威严,人当心存敬畏。

 

美国大峡谷西峡

大峡谷座落于美国亚利桑那州 (the state of Arizon) 北部,是一处国际驰名的自然景观,也是美国不可多得的生物,植物的生态环境。说这个峡谷约有1901 平方英里 (square miles),倒不如说把美国东岸,1212 平方英里的罗德岛 (the state of Rhode Island) 搬进大峡谷,还可以游刃有余;就可以知道这个峡谷是有多么的辽阔。

被加拿大魁北克的“ 世界地图 ” (World Atlas) 网站评为世界七大奇景 (The 7 Natural Wonders Of the World) 中第三名的大峡谷,是一个被科罗拉多河 (Colorado River) 贯穿腐蚀雕琢出来的地形,它盘踞在亚利桑那州的北部;东北部连接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 (the state of Utah) 的边界,西边则在科罗拉多河 (Colorado River) 入米德湖 (Lake Mead) 的终点,也就是亚利桑那州和内华达州 (the state of Nevada) 的边界。

科罗拉多河是一条了不起的河流。它流长 1450 英里 (miles) ,经过美国西部七个州,是他们最大的水源。然而地球因人为的破坏,生态异常所带来的严重干旱,让这条大河的水位下降。站在峡谷顶端俯瞰科罗拉多河,都可以明显地看到河流两边露出来的河岸,可见它的水位已经低到很危险的地步。

大自然赋予科罗拉多河生命,这条河流养育了多少代人;然而人却不回报大自然母亲以爱。这是很可悲的。

华拉派部落的印章,章面上两个人像以头发相连接,象征地球上所有人类是一个共同体。

大峡谷的边缘有四处,北峡 (North Rim),南峡 (South Rim),西峡 (West Rim),以及哈瓦苏瀑布 (Havasu Falls)。而一般人所熟悉的大峡谷国家公园 (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) 是指大峡谷的北峡及南峡。西峡因为处于华拉派印第安人(Hualapai) 的自治区内,因此由自治区管理,它距离南峡有241 英里 (miles)之遥。哈瓦苏瀑布则在南峡与西峡之间。这个瀑布也不属于国家公园管理;和西峡一样,是属于另外一个印第安部落,哈瓦苏帕自治区 (Havasupai tribe) 。

在大峡谷这四处边缘,南峡与北峡总汇了峡谷的美与浩壮;又是由国家级别的管理处经营维护,因此,是整个峡谷的心脏。而南峡因为全年都适宜开放游览,而且有公路前往,因此百分之九十的旅客是从南峡入峡谷。哈瓦苏瀑布则较不为人所知;因为交通不便利,游客只能步行;而且进入瀑布需要办理许可证。西峡因为距离赌场拉斯维加斯仅仅125 英里 (miles),约3小时车程,因此吸收了那里来到游客;成为维加斯之旅的另一个打卡处。

虽然西峡相较于国家公园,是逊色不少,但是它所提供的景观,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。

华拉派印第安人自治区 (The Hualapai Indian Reservation)
这就是唯一的入口处标志

当游客踏入大峡谷西峡的同时,游客也走进了一个美国印第安人的自治区。住在这里的美国原住民,就是华拉派印第安人(Hualapai) 。

谁最先以这片深不可测的峡谷为家?考古学证据显示,13,000 年的峡谷地区,就已经有人类生活的痕迹;而在目前仍然存在的美国印第安人部落中,就有九个部落在文化,及部落口传历史上,与大峡谷有紧密的连结。他们对峡谷地形地势的了解,帮助了第一批从西班牙来美洲探险的人。印第安人作为后来探险者们的响导,他们开辟出来的道路,甚至在现今仍然被美国人使用。

保留区是在1883年,美国第21任总统切斯特·艾倫·亞瑟 (Chester Alan Arthur) 任职之时建立成为一个自治区的。总面积 100万英亩 (1 million acres)。在白人尚未到此开垦时,保留区的印第安人约有6000 人,然而 1920 的人口普查显示保留区的人数已经降到1500 人。目前居民数维持在约1600 人,其中华拉派印第安人(Hualapai)的公民有1350 余人,其他还有一些较小部落的原住民也在此地居住。

自治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,当然,能让一个自治区独立自主的主要经济来源,就是这座大峡谷西峡。即是全族人共同的产业;相反于大峡谷南峡及北峡,西峡的各项游览设施都要收费;每年从大峡谷带来的税收,就是自治区各项运作的经费。除了到峡谷观光的游客,泛舟在科罗拉多河上,单索滑行 (zip line) ,甚至数天的深入旅行等,都是自治区经营的项目。除此之外,善于打猎的华拉派人,还提供各地喜好打猎的猎户们响导服务。

西峡有三处观景。玻璃桥,老鹰崖以及鸟粪峰。

玻璃天桥 (Skywalk)

来到西峡的人,千万不要错过它的玻璃天桥 (Skywalk) 。这是西峡最引人入胜的设施。

玻璃桥是从岩石边直线伸展出去的,马蹄形的悬臂式结构。它距离谷底的河流有4000 英尺高,  距离岩壁70英尺。站在玻璃桥上,可以直视眼前的岩壁,望下谷底一览无遗;整个人感觉悬在空中,亲眼望见峡谷独一无二风景;萧飒的风,四周的人群已经不存在;只见自己被岩石,蓝天包围着,真有王者归来的气势!!

玻璃桥无疑是游览西峡的最大亮点。这座桥的创始人是华裔的旅游企业家 David Jin 。他1962 年出生于上海,1988 年移居美国加州。他最初从事于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旅游事业,后来他的旅游团遍及世界各地。在他提出玻璃桥的构思时,他已经事业有成。玻璃桥从2004 年破土动工至07 年面世,给自治区带来了更多的价值。当然,对于David 来说,他的旅游事业也相对地更上层楼。可惜David 于 2013 年癌症病逝于加州,享年51 岁。

老鹰岩 (Eagle Point)

老鹰岩是峡谷的一部分,因为它的形成像一只展翅的老鹰。它巨大的双翅与两旁岩石相连接,好似也在护卫着这个峡谷。

这一处景观对华拉派的族人来说是神圣的。他们在巨鹰的面前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严以及不可侵犯。老一辈的华拉派印第安人视老鹰岩为竖立在大地之上的至高之处。

华拉派 (Hualapai) 的意思,是 “ 高耸的松树 ” 之意。在自治区的东边,地势较高,适合松树生长。因此那里的松树有 6000 英尺 (6000 fee) 高。他们相信大自然是有生命的,所有自然形成的景观都是在保守华拉派族人,而他们也被赋予相同的责任,就是保护着大自然。

贯穿大峡谷的河流,是华拉派印第安人(Hualapai) 信仰的神圣河流,这条河流拥有着神奇的治愈力量。不仅是这条河流,峡谷里外的水泉,对华拉派印第安人(Hualapai)来说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。

华拉派印第安人(Hualapai) 的教堂,就是这片大地,穿过山谷的风,环绕在他们四周的树,草,鸟语花香。这就是他们造物主的容颜。

鸟粪峰 (Guano Point)
相片来源: by Holiday Point from flicker

大峡谷不但给人类带来了雄伟的景观,对动物来说,也同样是一个舒适的家。这里空旷,所以提供游客 360 度无死角的视野。这里曾经是一个矿场,矿工们在1957 年建立的空中缆车,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。

其实,说矿场也并不准确。因为那些矿工们所要采集的并不是煤矿,而是在大峡谷里特有的蝙蝠或鸟类的排泄物。

在整个峡谷里,除了层层的岩石外,还有数不清的洞穴。这些深藏在岩石里的洞穴,人类无法探测及生活,但却是鸟类的绝佳栖息处。还有每年在冬天就迁往墨西哥过冬的蝙蝠,他们留下了的粪便,含有丰富的氮,是上好的天然肥料,因此二十世纪九零年代的矿工们在此地搭建了缆车系统,横跨峡谷,深入那些凿在岩石深处的洞穴,去采集鸟类的排泄物。在活动最频繁的时期,缆车的长度,可绵延横跨整个峡谷,长达 8800 英尺 (feet) ;在1930 至 1940 年间,估计采集到的鸟粪高达 100,000 吨 (tons) 。

这个地方我们这次没有去,只是听导游,以及书面资料这么介绍。

市集  

我们来此时刻,正是圣诞假期。天气寒冷,阳光微弱;因此停车场旁的手工艺术品摊位并没有开放。听说还有华拉派印第安人的舞蹈,这天也没有看见。

小贩部

在山顶上有一个小饮食店,可以买到热食。我们去的这天,部落给我们准备的是烤鸡和土豆泥,还有热巧克力可以饮用。这天风特别强劲,口里吃的是热腾腾的饭食,眼见着造物主的神奇创作,乌鸦们却乐得与人接近,想叼走旅客不慎掉落地上的面包屑。这一切都很完美。

 

民俗村

印第安人在这片土地上足迹是鲜明可见的。他们的确是美洲大地的主人。在美国西岸,可以感觉印第安人的存在,不论是现今或是曾经。在山顶有一小块地方,建设成为印第安村,有一些华拉派人的传统房舍供人参观。

华拉派印第安人是幸运的,他们能在祖传的土地上生活繁衍下来,然而,多半拥有自治区的部落,如华拉派部落,他们却也步入类似的发展轨迹,就是以观光旅游作为最大的,甚至是唯一的经济来源。

华拉派人的家使用树干搭起来的棚屋

这是华拉派族人在部落时代住得 “房子” ,原本是以一种松树 (Juniper) 的树干搭建而成,没有松树的时候,就只能就地取材。他们用动物的皮革铺在地上作为 “地毯” ,一家人就住在同一个棚屋内。我相信在冬天的时候,他们应该还会将树干间的细缝填补起来。

 

这种棚屋是有不同的用途的。一般都可以容纳至少四至六人。他们在室内祈祷,同时洁净自己的身体及心灵。在屋内有一块小石头,当石头放在炭火上烘烤,让后将水洒在石头上,用蒸汽来洁净或治疗;所以华拉派人管它叫做汗水小屋 (sweat lodge)。

当地附近有另一个部落将汗水小屋建造成这种形状。

汗水小屋对当地人来说,是有着神圣意义,而且是与族人有着紧密连结的地方。

印第安人并非有着次等的文化,而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牵引着他们的一切起居。锥形的帐篷在他们认为是完美自然的表现。炭火置放在帐篷正中央,屋顶上有空隙让烟雾上达天庭。

在印第安人还是游牧民族的时候,就已经有他们建造帐篷的特殊观点。帐篷简单,但是用料有其深思熟虑。泥土是与大地的结合,因而被广泛使用。有些部落对树干的选择也有信仰。他们认为树干是有生命的,因此他们小心谨慎地选择树干。如果树干被闪电击落,那么它就失去了精神与生命。因此会被那些族人放弃。

这般虔诚,卑微的自然宇宙观,显然是与西方世界格格不入的。

感触

西峡虽然也是壮观辽阔,但是对一般游客来说,所能享受的景观其实并不多。再加上因为它不属于国家公园管理,所以能从联邦政府得到的协助,可能寥寥无几。因此,西峡的经费,就得靠游客来支撑。所以很多来过的游客评价是 “很商业化” 。

这或许也是事实。就看那离地面四千英尺高的玻璃桥,与四周围的自然美景诚然不是很调和,也是在其它国家公园很难看到的匠气。若不是邻近拉斯维加斯,可能多半的旅客都会选择国家公园。

不过如果我们把旅行的触角伸向一个景观的深层意义,那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凡的故事。

华拉派族人也曾经遭受过被迫迁移至政府的印第安人保留区的历史,许多族人在长途跋涉,或是遭受到传染疾病时死亡;现在他们终于在大峡谷中有了自己的土地,我想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。

来这里的旅客,没有多少人对印第安人的历史有兴趣;或许世界的眼光,从来就不曾放眼过去,不然,历史为什么会不断地重复,以至于人们说,太阳地下无新鲜事呢?